车主修车时“怕被坑、配件懵、售后慌”的顾虑,是群众普遍担忧的问题。近期辛集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对机动车维修行业开展专项整治,通过多维度规范经营,为行业品质升级按下了加速键。
四大领域“组合拳”,精准破解行业乱象
整治从资质、安全、经营、维权四个关键环节发力,打造出一套系统的治理方案。资质监管:严格资质核查,清退“黑作坊”,严处非法改装和劣质配件使用,筑牢经营门槛,杜绝无资质经营隐患。安全整治:排查消防、危废处置隐患,借火灾案例强化警示,整改场所“脏乱差”,提升安全整洁度,降低安全事故风险。经营规范:打击“只收费不维修”“虚报项目”,要求原厂、同质、修复三类配件分类标识、明码标价,并建立追溯系统,实现配件来源和价格透明,规避消费陷阱。权益保障:推动维修价格“阳光化”,企业公开工时定额与收费标准,明确预付卡使用规则及返修责任,让车主“修得明白、售后有靠”,破解维修难题。
整治落地见实效,规范诚信蔚然成风
专项整治行动聚焦行业规范发展,核心目标在于推动机动车维修企业依法备案、合法经营。自今年5月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启动行动以来,成效显著。截至目前,已有117家维修企业顺利完成备案审核程序,正式纳入合法经营监管体系。其中,一类维修企业4家,二类维修企业24家,三类维修企业89家。备案工作的扎实推进,标志着行业主体规范化水平迈上新台阶。同时,伴随整治行动的深入,企业落实安全责任的意识普遍增强,主动公示服务价格和配件信息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,市场秩序得到有效整肃。这些积极变化,为建立“规范诚信”的行业新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,显著提升了车主的修车信心。
长效机制强护航,共筑行业品质未来
为巩固整治成果,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明确企业需严守“三禁止一承诺”(禁止承修报废车、拼装机动车、虚假承诺,主动履行质量保证义务),全面公示服务信息。下一步,将建立“投诉—信用—自律”联动机制,用信用约束推动企业从“要我规范”转向“我要规范”发展,构建长效治理体系,最终实现车主安心消费、行业健康发展的共赢局面。